孩子愛發脾氣,一點小事就能讓他氣得上氣不接下氣,動不動就是摔東西,這些情況讓爸爸媽媽很頭疼。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孩子總是愛發脾氣?
孩子脾氣暴躁是什麼原因
1、孩子屬於膽汁質氣質
愛發脾氣的孩子可能屬膽汁質氣質,即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很強,很熱情,態度比較直率,精力旺盛,但是也很容易洩氣。這種氣質類型的孩子,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下,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會成為一個積極進取、開朗熱情、蓬勃向上的人;如果引導不當,也可能發展成焦躁任性、易怒的人。
2、父母教養方式欠妥當
過分溺愛也可能導致孩子愛發脾氣。當孩子偶然發脾氣時,父母可能因為孩子還小,發脾氣的小摸樣很可愛而表現出某種欣賞的態度,那麼孩子發脾氣的行為不僅得不到遏制,反而會因此滋長,形成惡性循環。
無條件的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會使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心態。一旦某次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便會大哭大鬧,父母往往在疼愛孩子的心情中敗下陣來,從而更加助長了孩子發脾氣的行為習慣。
3、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出現問題
孩子「脾氣壞」、難於控制也是父母與孩子互動不良的表現。觸摸、擺弄、甚至用嘴嘗嘗喜歡的東西,這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極為自然的行為,也是他們探索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出於對孩子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考慮,父母可能會對孩子的這種自然探索行為進行限制,如果父母處理方式不正確,就會引發父母與孩子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使孩子的小脾氣爆發出來。
4、父母的言行影響了孩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的內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性情、脾氣、動作等等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5、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分嚴格
孩子稍有過錯或沒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嚴加訓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這種做法會造成兩種不良結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滿和壓抑,這種不滿和壓抑會在以後的某種場合中表現出來;其二,父母的舉動,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效仿的榜樣,一旦環境適當,孩子也會表現出同樣的暴躁和攻擊[性.行.為]。
面對孩子發脾氣
父母能做什麼?
第一步:父母冷靜下來是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前提
孩子越生氣,父母越需冷靜。
微博上有位媽媽曾經分享過孩子發脾氣,自己的處理方式:
「讓他放氣唄,當個高壓鍋,上氣了總得排完才能開鍋吧。
」
隔著螢幕都能感覺這位媽媽的淡定。
面對一個「暴脾氣」的孩子,大人比他表現得更加激動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反而會激起孩子更強的攻擊性,我們能做的只有耐心和冷靜。
同時,這也是在側面提醒孩子:發脾氣是沒有用的,爸爸媽媽並不會被你的脾氣影響,因為這不是一種明智的表達方式。
第二步:接納並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接住孩子的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提到小女兒覺得媽媽冷落了她,一直不停地哭,耍脾氣。
爸爸張晉就單獨帶小女兒帶到車上,陪著她並告訴她:「你很傷心的,我知道。你哭吧!我陪著你哭。你哭完了,舒服了沒有?」
等孩子哭完,爸爸再跟孩子講一遍道理。
當孩子發脾氣時,大部分父母很難做到的一點是看見並感同身受的理解孩子的心情,其實,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被允許的、被接納的,怒氣就減少了一半。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教會孩子溝通與發洩壞情緒。孩子脾氣暴躁,就說明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釋放壓抑的情緒。作為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教會孩子去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使孩子學會與人溝通,減少矛盾。同時可以帶著孩子跑步,游泳,鍛煉身體,用運動的方式釋放壓力。同時,當孩子要哭的時候,不要限制孩子,哭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
孩子脾氣暴躁,通常都與家長的處事態度分不開的。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行為,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