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做大格局的媽媽:三不說,三不幫,三不慣
2023/07/19

家庭之于孩子,是人生第一所學校;母親之于孩子,是人生第一位也是至關重要的老師

作者 | 番茄媽

《母親的影響力》中寫著這樣一句話: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猶如一股永不間斷的力量,將持續孩子的一生。」

確實如此,媽媽,是一個家庭的靈魂。

作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媽媽的眼界和格局,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真正大格局的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到「三不說、三不幫、三不慣」。

三不說

愛默生有句名言:「家庭是父親的土地,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每個小孩的內心都是柔軟、稚嫩的,母親輕飄飄的一句話,有時比一巴掌扇過去都痛。

母親的嘴,是一個家庭的風水,有些話,千萬不要在家里說。

1. 不說埋怨爸爸的話

一位博主曾分享過自己的童年往事:

小時候,她的爸爸不幸下崗了,只能打一些零工賺錢養家。

每天回到家,媽媽總是抱怨爸爸沒出息,掙不到錢,害自己和孩子吃苦。

她還動不動因為一點小事就和爸爸爭吵、冷戰,總是喋喋不休、滿腹怨氣。

在媽媽每天怨天尤人的聲音中,博主變得愈發敏感悲觀。

她整個童年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考個遠一點的大學,逃離這個家。

一個家最可怕的不是窮,而是充滿「家庭內耗」。

如果媽媽經常埋怨爸爸,只會導致夫妻失和,親子關系緊張,矛盾沖突不斷,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也會心力交瘁、如履薄冰。

2. 不說打擊孩子的話

電視劇《狂飆》里,高曉晨從小就在媽媽陳書婷的打壓下長大。

兒子受了委屈,她沒有安慰和共情,卻呵斥他:「屁大點事,有什麼好哭的!」

高啟強夸兒子鋼琴練得不錯,她卻不以為然地打擊:「練了一個月才練成這樣,還有臉說!」

長此以往,高曉晨的內心變得極度自傲又自卑,費盡心思地去證明自己,最后釀成了大錯。

語言是最犀利的武器,那些打擊的話看似無意,卻像刺刀一樣,深深傷害了孩子的內心。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

「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如此,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有格局的媽媽懂得為孩子捧場。

因為她們知道,欣賞的目光和堅定的掌聲,才是孩子前進路上的最大推力。

3. 不說哭窮的話

在肯德基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一位媽媽坐在兒子的對面看著兒子吃東西,嘴里一直在碎碎念:

你這頓飯又得花我多少工資; 媽媽可一口都沒舍得吃啊,全給你留著呢!……

只見男孩深深低下了頭,默默地咀嚼著嘴里的食物。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媽媽——

為了讓孩子懂事、珍惜現在的生活,經常跟孩子哭窮,抱怨賺錢辛苦,父母多不容易。

這樣做的確會讓孩子越來越「懂事」 ,但同時會讓孩子內心的有一種強烈的不配得感。

那種從心底里長出來的貧窮和匱乏,會慢慢磨滅一個孩子的自信和對生活的希望。

三不幫

當媽之后,所有的媽媽都有個通病:總想竭盡全力為孩子付出,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多。

其實,最好的媽媽,往往只做到60分就夠了。

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有些忙,幫了反而是害了孩子。

1. 不幫學習的忙

之前,網上有份《不要喊媽平等條約》火了。

絕大部分條約,其實目的都是想告訴孩子:

「學習時遇到問題,請第一時間嘗試自己解決。」

然而我卻認識一位媽媽,孩子寫作業時,她就在一旁時刻待命。一會幫忙批改作業,一會還要給孩子講解題思路。

本意是為孩子的學習操心,然而長期下來,她的兒子不但成績沒提高,反而形成了一個壞習慣:

媽媽不在身邊,他就無法獨立完成作業。

學習說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媽媽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反而會扼殺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只有退后一步,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他才會學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2. 不幫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

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

多少媽媽出于疼愛孩子,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生怕孩子累著。

《敞開心扉的少年》里就有這樣一位媽媽,總覺得兒子還小,便什麼都替他做好了,覺得孩子大了,自然就什麼都會了。

可事實上卻是,男孩已經8歲了,還不會用筷子,喝個酸奶回回都灑身上,放個杯子都能掉地上……生活技能基本為零。

當媽最難的,從來不是給予孩子多少愛,而是懂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3歲自己吃飯,自己穿鞋。5歲獨立穿衣,做簡單家務。10歲學做飯,學規劃時間。13歲自己做主,學會承擔。

趁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的未來才會走得更穩。

3. 不幫孩子能自己拿主意的事

人這一生都要不斷解決問題,如果一個孩子遇事都要求父母幫忙,那他又怎麼展翅高飛呢?

浙江女孩邵奕佳,大學聯考考了719分,為了圓心中的北大夢,霸氣地拒絕了清華的錄取。

對于女兒的選擇,父母舉雙手贊同,在他們眼中「女兒從小就獨立、有主見,什麼事都不用家里操心。」

從小父母就給予女兒自由選擇的權利,鼓勵她自己做決定。

父母的尊重與放手讓她提高了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自信。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孩子才會敢想敢拼,帶著勇氣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三不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對于孩子身上的不良習慣,家長一定不要縱容、嬌慣。

1. 不慣沒有規矩

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一個12歲的男孩沉迷手機,經多次勸導無效后,母親決定沒收手機。

沒想到,男孩竟大發脾氣,在大街上就對母親大打出手,嘴里還不停地辱罵著。

辛苦養大的孩子,卻朝自己揮起了拳頭,想必這位媽媽一定十分心寒。

可就像評論區說的:「這孩子一看就是從小慣壞了,要不然也不會這樣。」

一個無法無天、叛逆難管的孩子背后,往往站著一對過于縱容和心軟的父母。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媽媽一定要趁早給孩子立規矩,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就可以慣著。

教育孩子,一定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得到真正的成長。

2. 不慣好吃懶做

曾經看過一個心理訪談紀錄片。

一個已經29歲的小伙,要狀告父母「不養之罪」。

原來,小伙從小家境貧寒,但媽媽卻對他格外溺愛。

別人家的孩子幫著家里在田里干活,日曬雨淋;他就躺在家里睡覺,玩游戲,整天好吃懶做。

長大之后,他找工作總是干不了2天就不干了,嫌太累,最后選擇回家「啃老」。

父親狠心把兒子趕出家門,想讓他自食其力,他卻反手把父親告上法庭。

李玫瑾教授曾說:「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

從小就好吃懶做的孩子,早已習慣了享受,步入社會之后難以吃苦受累,更不會有責任心和上進心。

如果不能養活孩子一輩子,就一定要讓孩子吃點苦、流點汗,平常多做一些家務活。

3. 不慣撒潑耍賴

教育孩子,媽媽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

絕對不能孩子一耍賴大哭就心軟、妥協。

把一對子女送進哈佛的虎媽于巾幗,在講到小兒子時提到:

這孩子從小就不讓人省心,調皮、懶散,做事三分鐘熱度。

每次練琴,要麼撒潑耍賴不練;要麼坐在鋼琴前胡亂彈,試圖蒙混過關。

但她沒有生氣,更沒有妥協,而是堅定地告訴兒子:

「按時練琴,結束就可以看最喜歡的動畫;耍賴不練,這個星期都別想看動畫。」

就這樣,兒子漸漸改掉了身上的壞習慣,越來越自律。

媽媽一定要學會堅定地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讓他明白大人的原則和底線。

千萬別讓自己一時的縱容,毀了孩子一生。

作家穆尼爾·納素夫曾說:母親對于孩子,是人生第一所學校。

媽媽不僅擔負著撫育、照料孩子的角色,還會因為自己不同的養育方式,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和命運走向。

媽媽好好說話,孩子臉上才會有笑容,家里才會灑滿陽光;

媽媽懂得放手,孩子才會變得獨立,充滿披荊斬棘的勇氣;

媽媽狠心管教,孩子才能握緊人生的方向盤,平穩地走上賽車道。

48歲女神徐若瑄9年婚姻夢碎!懷孕歷經「地獄模式」,高齡保胎臥床5月強忍「300針痛苦」,失婚後強勢回歸影壇,喊話:不做「豪門裝飾品」!
2024/01/03
爸爸每天對孩子「說這4句話」,孩子更自信、努力,別小看語言的力量
2023/09/16
成年後不孝順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個特徵」,希望你家一個都沒有
2023/09/16
「條件允許,千萬一定別讓外婆帶娃」,寶媽的3個理由,令人落淚
2023/08/31
孩子變好,從父母戒掉這10種說話語氣開始
2023/07/19
家庭教育最忌諱的事:爸爸缺位,媽媽全方位
2023/07/19
12歲之前,養兒必養「三氣」,養女必練「三力」
2023/07/19
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很容易把孩子帶壞的10件小事
2023/07/19
娃晚上跟誰睡,就跟誰更親近?錯過關鍵期,父母再努力也難彌補娃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