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
每個孩子都是模仿著父母的行為,沿著父母的足跡走向遠方。
作者 | 可樂媽
平日里,我們經常能聽到父母埋怨孩子身上有各種毛病:
懶散、坐不住、不愛學習、做事不認真、一天到晚就知道看手機……
卻忘了,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能從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就像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說的:
「孩子之所以出問題,百分之八九十的問題都出在父母身上,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會更好。 我希望大家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盡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們應該付出努力。
我們的孩子是最敏銳的觀察者,他會用眼睛洞察,用耳朵傾聽,用行為模仿。
父母的有些言行,看似無傷大雅,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
特別是以下10件小事,家長們一定不要再做了。
爸爸一回家就癱在沙發上玩手機
托爾斯泰曾說:
「全部的教育,或者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看到孩子「機不離手」,父母就氣不打一處來,覺得孩子太不自律。
可實際上,很多家庭中,爸爸比孩子的「手機癮」更嚴重:
每天回家后第一件事不是洗手,而是往沙發上一躺,掏出手機就開始玩。
平時吃飯、洗漱、上廁所時,眼睛都緊緊盯著屏幕。
這樣的行為,不僅給孩子做了壞榜樣,也破壞了家里學習的氛圍,給了孩子一個不學習的借口。
所以,作為父母,與其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如給孩子做好榜樣。
少玩一會兒游戲,少刷一會兒視訊,用不了多久,你就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已經走在了自覺、勤奮的道路上。
爸爸從不分擔家務
有多少家庭的「分工」是這樣的:
媽媽洗衣晾衣,爸爸則癱坐在沙發上紋絲不動;
媽媽洗菜做飯,爸爸卻自顧自玩手機,時不時還要催一句「飯怎麼還沒好?」;
媽媽在掃地拖地,爸爸已然打著鼾睡去……
一直以來,父母都致力于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卻忽略了,生活中的點滴對孩子的影響。
有研究顯示:
一個家庭中,爸爸越愛做家務,孩子的未來也就越成功。
相反,如果爸爸從來都是兩手不沾陽春水,這個家的男孩也會缺少責任感,不懂得體諒他人;
女孩則會不夠自信,懼怕困難,在職業的選擇上更為狹窄。
要知道,生活處處是教育。
一個主動做家務的爸爸,才是孩子幸福生活的締造者。
媽媽經常抱怨
作家劉繼榮分享過一段自己的往事:
有陣子,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顧孩子,忙得腳打后腦勺,心里也頗多怨言。
于是,每天下班一回家,都苦著張臉,洗衣做飯時,也動不動就唉聲嘆氣。
不僅如此,她還經常給朋友打電話抱怨,哭訴自己作為員工的艱難和職場媽媽的疲憊。
直到有一天,劉繼榮無意中聽到兒子跟同學的對話。
兒子用她的口吻說:
「我沒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來,人生太苦了……」
這一刻,她才意識到:
自己的抱怨竟然像水蛭一樣,吸走了孩子的快樂,只留下滿滿的負能量。
心理學家李雪說:
「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毀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孩子是天生的能量接收器。
媽媽心態樂觀,不訴苦、不抱怨,孩子在面對艱難坎坷時,才會生出勇敢前行的底氣。
爸爸一言不合就發火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遺傳和性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
結果表明:
孩子的智力受母親的影響比較大,性格則主要受父親的影響。
父親性情溫和,孩子自然會學著好好說話;父親脾氣暴躁,孩子就學會了用吼叫和拳頭溝通。
當班主任的閨蜜跟我說,她班里有個小男孩,經常欺負同學。
有一回,閨蜜請男孩的爸爸來學校談話。
沒想到,這位爸爸見到兒子后,二話不說就是一巴掌:「再敢打同學,看老子回家不揍死你!」
壞情緒,就這樣在親子之間代代相傳。
《養育男孩》一書中寫道:「爸爸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如何控制好情緒。」
把脾氣化為繞指柔,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寬松的家庭環境。
唯有如此,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媽媽總是嘮叨孩子
俗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成為媽媽后,我們好像總有操不完的心,以至于一見到孩子,就忍不住反復叮囑、提醒、督促。
可結果就是,媽媽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節目《老師請回答》中,就有這樣一對母子:
孩子沒考好,媽媽嘮叨他; 孩子寫字慢,媽媽嘮叨他; 孩子字寫得不端正,媽媽繼續嘮叨他……
可孩子呢?不光沒有變好,反而說謊成癮,對學習沒有絲毫的自覺性。
老師布置作業,兒子就抄答案糊弄了事,更讓媽媽生氣的是,有時候答案都抄串行了,兒子還嘴硬說是自己寫的。
為此,母子倆天天吵架。
關于嘮叨,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早就提醒我們,當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時,只會激發對方的逆反心理。
而想要孩子自律、高效地成長,父母就要學著多做飯、少說話。
父母大包大攬
在家庭教育指導師鄭啟涓看來:
「許多父母包辦孩子的一切,本意是想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但卻阻止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和能力的發展。」
不聞不問的父母,當然是不合格的;
可有時候,一對無微不至的父母,對孩子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傷害呢?
6歲時,孩子要上學了,出門前,你幫他穿上鞋,系好鞋帶,又把他的書包背在肩上;
12歲時,孩子想自己洗衣服,你一把奪過去,說「小祖宗喲,你去看電視就好」;
18歲時,孩子到了大學,隨便找了個地方一坐,你則氣喘吁吁幫他辦手續、鋪床單、打掃宿舍……
到頭來,父母的大包大攬不僅摧毀了孩子的自理能力,還殺死了孩子的感恩心。
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遠不會懂。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遠也養不出獨立、感恩的孩子。
父母經常吼孩子
一位小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形容自己的媽媽:
「頭髮直立,像一根根金光閃閃的針,感覺隨時都要扎在你身上。」 「眼睛最可怕,瞪著你,噴出一條條火蛇,要把人燒死。」 「最可怕的就是那張嘴了,就像是火山噴發一樣,說出的一句句話,像火焰,簡直能把人燒死……」
當父母大吼大叫時,孩子其實是沒辦法從中學會任何教訓或道理。
那個小小的人兒,只會被情緒的利刃割得遍體鱗傷。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小心、怯懦,自卑到骨子里。
有句話說得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從今天起好好說話,把最好的情緒留給最愛的孩子,孩子才能心有可依,夢有可棲。
父母愛拿孩子跟別人作比較
《青少年藍皮書》曾做過一次關于「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幾句話」的調查。
令人意外的是,近一半的孩子都做出了相同的選擇: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天天看書從不玩手機,早睡早起還搶著做家務。
可對孩子來說,「別人家孩子」就仿佛是一個魔咒,只會讓自己產生無窮的壓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正所謂,梅雖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與其用比較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爭強好勝,倒不如欣然接納他原本的樣子,讓他站在屬于自己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媽媽總是讓孩子等一會兒
最近,我發現兒子添了一個壞毛病,那就是無論叫他干什麼他都磨磨蹭蹭半天才去。
我有點生氣,問他為什麼不能立馬就去。
兒子卻說:「我是跟你學的呀!」
我愣了一下,這才回想起:
最近,因為家里老人生病了,我一直忙著單位、醫院、家里三頭跑,每次兒子問我什麼,我都讓他「等一會兒」,或者「媽媽晚點再跟你說」。
沒想到,我隨后的一句敷衍竟然讓孩子變得拖延、磨蹭。
好在孩子的不當行為里,也藏著父母修行的密碼。
意識到這一點后,我決定今后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專注。
用榜樣的力量引領孩子,永遠是最有效的教育。
父母不遵守社會公德
看過一則新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一位女士在電影院看電影時,后排的小男孩一直在踢她的椅座,持續了20分鐘。
在此期間,這位女士曾多次出言制止。
誰知,當女士最后一次提醒男孩時,男孩的爸爸突然朝著這位女士的椅背用力踹了一腳,導致椅背狠狠磕在她的后腦勺上。
更讓人氣憤的是:
當女士要求男孩一家道歉時,這家人不僅沒有絲毫歉意,男孩的爸爸還要沖過來打她。
孩子小時候,家庭就是他看世界的一扇窗。
父母扭曲,孩子就扭曲。
所以,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遵守社會公德,約束自己的行為。
這樣,才能收獲一個有禮貌、有教養的孩子。
主持人白巖松曾說:
「不是生理上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很多時候,正是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決定了孩子將來的路。
教育是一趟崎嶇旅程,為了我們的孩子,請所有家長不斷淬煉、沉淀,將自己修煉成孩子心中的典范,指引他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