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論起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主動又自覺,根本不需要父母管的時候,家長們就會說:「唉,天生的,他們爸媽命真好。」
其實,天生就自覺愛學習的孩子少之又少,根源在于,那些孩子的內驅力被充分激發了出來。
有內驅力的孩子,對知識、學習、解答問題感興趣,他們會主動思考,自覺安排好學習任務,在學習中能夠獲得滿足感、成就感。
而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就像「老牛拉破車」,家長老師在后面催一下、「抽一鞭子」,才肯向前移動一步,他們在學習、思考中都是被動的。
這樣的孩子,即便在小學國中階段,由于知識的簡單,有父母老師督促著,成績還看得過去,但到了高中、大學等更高的階段,知識更多更深更難,是被動式學習無法應對的,成績一落千丈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記得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段子:如何讓孩子討厭玩游戲?
你需要像監工一樣每天盯著孩子玩游戲,給他設定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比如打到全區前3名;
在他發揮不好的時候批評他、否定他、拿他和別的孩子作比較,「游戲都打不好,將來有什麼用?」
在孩子玩得好的時候,給他物質獎勵,玩差了的時候,馬上變個臉,給點懲罰。
相信我,過不了多久,只要你不盯著催著,孩子絕對不會碰游戲。
在這個問題中,把「游戲」換成學習是一個道理。
很多家長為孩子的學習盡心盡力,身心俱疲,可孩子在學習上還是懈怠拖延、一點也不自覺,原因恰恰在于,家長的一些行為,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導致孩子對學習越來越失去興趣,越來越被動。
(1)嘮叨督促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過度操心,把本該讓孩子自己管理的事情攬到身上,比孩子還要著急、憂慮。
比如催著孩子寫作業,不厭其煩地跟孩子講今天的作業是什麼,生怕孩子漏了忘了,愛跟孩子講大道理,講學習的重要性······
本該孩子自己記著、自己思考的事情,家長都幫他提醒著、留意著,長此以往,孩子便學會了依賴,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
總是嘮叨,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叛逆心理,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2)包辦控制
對教育的焦慮,讓許多家長變成了孩子學習上的「經理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安排、規劃好各種學習任務、興趣班補習班,孩子就像一個沒有思想的「機器人」,只能機械地聽從指令,做家長讓他做的事情。
激發孩子內驅力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自主感,孩子感覺到能自己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事情。
家長的這種包辦控制,毫無疑問,影響了孩子的自主感,進而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孩子發現自己只能乖乖聽話,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得不到重視,對學習的主動性便越來越差。
(3)不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還有很多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會許諾孩子考到多少分、多少名、認真寫作業,就給孩子買喜歡的東西;表現不好了,就收回孩子的一些「權利」等作為懲罰。
心理學研究表明:可預期的獎勵,會破壞孩子對事情本身的喜愛和興趣。
長此以往,孩子會把來自父母的物質獎勵作為好好學習的「報酬」,而不是在學習中學到新知識、獲得進步而產生的成就感、自信心。
這種成就感、自信心,才是激發內驅力、讓人能夠堅持、不斷努力下去的重要條件。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蘇佩里說:
「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 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 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對家長來說,如果你想培養一個自覺主動、能夠管理好學習的孩子,重點是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喚起孩子對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取得進步的成就感、滿足感。
簡言之,就是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第一,不要當孩子學習的監工。
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負責,比如這次忘了寫某一科的作業,得到教訓后,下次就會想辦法抄下來,避免忘記。
家長只有放權,多給機會和空間讓孩子自我管理,他才能真正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更多地去思考、收獲屬于自己的寶貴經驗。
第二,制定規則,培養習慣。
在孩子小學的時候,就制定相應的規則,比如先寫作業后玩、做完作業認真檢查一遍、每晚睡前收拾好書包,等等。
一開始就養成了好習慣,家長再慢慢放手,更利于孩子自覺性、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第三,給孩子樹立適宜的目標。
學習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沒有目標的孩子容易迷失方向,容易懈怠放棄。
合適的目標,會讓孩子更有努力的動力;達到目標后的愉悅感,會給孩子成就感、自信心,進一步促進他去努力、不斷超越自己。
目標的制定,需要根據孩子自己的學習情況,最好是「跳一跳,夠得著」。
群里有位媽媽,給孩子定的目標是,每次作業或卷子上少一個叉,一個學期下來,孩子確實有了明顯進步,粗心馬虎的毛病改善了很多。
第四,懂得留白。
我們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會努力提高效率把自己手頭上的任務完成,這樣下班后的時間就屬于自己了,可以自由支配。
如果下班后還要一直加班,任務一直完不成,也就沒有那麼高的積極性去自覺把工作做好,總想著拖延。
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家長把孩子的學習任務安排地太滿,一個補習班接一個補習班,做完作業還要做家長布置的額外作業,長時間下來,孩子身心都會很疲憊。
孩子想著「反正寫完這個還有一堆等著我,總是不能玩,那就慢慢拖著」,于是養成了磨蹭、被動的壞習慣。
因此,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要給孩子留白的時間,作業、補習班、興趣班要適度,給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不管是玩耍、放空、無聊,對孩子的大腦都是一種休息和滋養,這樣孩子才有時間思考,大腦才會有新的東西進來。
許多孩子看似一直在學習,但效率低、學習效果也差,其實就是少了留白的時間,缺少對知識的加工、思考。
做好以上幾點,激發孩子內驅力,你會發現,教育孩子要輕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