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延續,也是愛的結晶,所以每一對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會傾注所有心血,就希望孩子能夠長大成人,成為一名孝順懂得感恩的人。
可是,在培育孩子的路上,很多家長都用錯了方式,不僅沒有讓孩子可以快樂健康的成長,還讓他們與父母越來越疏離。
其實,這些長大後與父母不親近的孩子,在小時候大多有這幾個特徵,家長發現後一定要及時重視起來。
宋女士和丈夫都是在嚴格的家教下長大的,正是因為如此,二人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自然而然的,在二人有了孩子以後,也對孩子採取了同樣的教育方式,希望在自己不斷的督促下,孩子能夠越來越優秀。
於是女兒從懂事開始,兩人就對其進行嚴厲的教育,就算摔倒了也會要求孩子自己爬起來,從不給予安慰
,並且一直給孩子灌輸哭是軟弱的表現這種思維。
這樣的教育方法二人覺得十分受用,可很顯然他們的女兒卻不太接受,尤其是在考試成績不如意的時候,宋女士二人從來不會安慰孩子,反而用言語諷刺的方式試圖激勵孩子。
長此以往,女兒體會不到父母對自己的疼愛,性格越來越叛逆內向,與宋女士的關係也日漸僵化,放學回家就往臥室裡面一待,除了上廁所基本不出屋,而且孩子對自己的父母表現得十分疏離,這些行為讓宋女士有些傷心。
在孩子生日前夕,宋女士想著可以通過這個特殊的日子來緩和一下母女的關係,於是買了三張遊樂場的門票,決定帶女兒一起遊玩。沒想到,孩子聽後一點興奮的感覺也沒有,只淡淡地說了句:「作業太多,不想去。」
宋女士對此十分苦惱,對於自己的教育方式也第一次出現了疑慮。
一、不喜歡和母親交流
一般來說小孩子都是非常依賴媽媽的,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也有一些不願意和母親交流的,比如說媽媽說啥都不願意溝通,只會點頭或者說句嗯跟母親的感情比較淺,這樣的話跟長大之後跟媽媽的關係也會有所疏遠。
二、不在乎和媽媽有關的事情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沒有任何的參與感,對身邊人的事包括媽媽的事情不參與也不表態。如果媽媽生病了或者摔倒了也漠不關心,那麼長大之後孩子也很難和媽媽親近起來。
三、強烈表達出不滿父母對自己人生指手畫腳的孩子
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常常會以長輩自居,習慣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指手畫腳,試圖左右孩子的思想。
久而久之,家長的過多干涉會讓孩子慢慢的產生不滿情緒,具體表現在家長一旦指手畫腳孩子的事情,孩子就會不耐煩的打斷或者直接逃避。
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打消自己的控制欲,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讓孩子有自己做主的權利
四、對媽媽的話左耳進右耳出
孩子小難免會淘氣,惹人生氣那麼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說孩子對媽媽的話,左耳進右耳出不聽訓斥,甚至說還要跟媽媽拌嘴甚至屢教不改的話,往往代表著也不夠親熱。
Wendy媽有話說:
首先是陪伴孩子成長,無論什麼時候,孩子都是需要依靠父母,特別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只有爺爺奶奶的照顧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重要。
同時也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從而產生厭惡和排斥的情緒,等到他們逐漸長大,就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所以父母的陪伴是很重要的,既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途徑,也是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其次是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就調查結果來看,單親家庭的小孩通常存在的問題會比家庭幸福的小孩要多。當然也並不是說父母在一起就能給他們帶來正面影響,而是雙方相處和諧能夠營造幸福家庭的情況下。
如果已經出現了矛盾無法再生活下去,勉強在一起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多負面影響,只是要注意,即使分開,也應該共同照顧和關心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