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驗的家長都知道,小寶寶大多都有一個相同的習慣——吃小手。
其實,手是寶寶的重要的信息收集渠道,吃手在嬰幼兒時期對寶寶來說是一個學習和感知的過程。
當然了,一旦度過了「口欲期」,我們就要適當地干預寶寶吃手的習慣,轉而引導寶寶感受手的其他用途。
著名教育領域的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地建議》一文中曾說過:「勞動在智慧中起了及其重要地作用,兒童地智慧在他們的指尖上。」
由此看來,如果家長期待孩子未來更加聰明有智慧,不妨試著從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開始。
與同事琪仔閑聊的時候,她說自己總能記起小時候弟弟在家中「搞破壞」,組裝家電后,爸爸媽媽火冒三丈的樣子。
但這時候爺爺奶奶總會站出來維護,語重心長地說:「老一輩兒的人常說呢,愛動手的孩子以后更聰明,就當給孩子交學費了」。
次數多了以后,爸媽也學聰明了,沒事就在舊物市場淘點舊貨,帶回家給弟弟「鼓搗」。別說,後來弟弟學習成績也確實不錯,有時候家里什麼東西壞了,他一擺弄就好了,省了不少維修費用。所以說,「手是孩子的第二個大腦」真是所言不虛。
事實上,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
有實驗就曾研究過人類和大鼠的手部神經差異。在專家們看來,大鼠和人類的基因檢測結果最為相似,僅存在著3%的差異,但是令科研人員覺得神奇的是,人類手部神經有約100萬根,而大鼠手部的神經纖維僅有三萬根左右,足足差了三十多倍。
所以,手部的靈活性和重要性是自然賦予人類的禮物,使我們能夠掌握手與腦的互動,從而人們才能開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逐漸區別于靈長類動物。
正是因為我們的手部有如此多的神經纖維,因此在我們的大腦皮層的信息中,約有四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是和手有關系的。
當孩子們的手部神經更加精細和靈敏時,孩子的大腦思維也更加敏捷,孩子自然看起來更加聰明了。
比如,喜歡畫畫的孩子,他們對筆的掌控能力更強,手部動作更加敏捷,因此在進入小學開始學習寫字時,往往寫得更加高效美觀,筆誤更少。
如此一來,孩子們就能將有限的精力更多地分配到學習內容本身上來,這樣的孩子成績好想必不難理解。
所以,我們陪伴孩子時可以多觀察孩子的動手能力,關注孩子手部動作的進步,一般來說,手部靈活的孩子都有幾大共同特征,家長們感興趣的話可以一起來對照一下,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屬于這類小朋友。
【特征一】:擅長「拆家」
說到孩子「拆家」,這恐怕是令許多父母都會頭疼的「副作用」了。從最初的用口紅畫畫,用眼影涂墻,用化妝品玩泥巴到大一點時拆插座,拆台燈,拆桌子甚至是拆手機,都讓毫無心理準備的家長們「肉疼不已」,有苦說不出。
但是我們先放下即將舉起的巴掌,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寶寶動手能力發展的表現,我們不要因為物品的損失不問緣由地加以呵斥,這樣會嚴重打擊孩子的創造力,磨滅孩子一生中寶貴的財富來源。
實際上,孩子在「拆家」
的過程中,他們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這使得他們對物體的形狀,觸覺,大小,功能等有了更為直觀深刻的了解。在這些過程中,手和大腦形成了一個新的興奮點和聯系,進一步促進寶寶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思考能力。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想知道孩子聰不聰明,或許從他們手部就能知曉一二的原因。
【特征二】:動手能力強,對手部練習得心應手
在幼稚園和小學課程中,經常有一項令家長們十分頭疼的作業——做手工。
這項作業實際上很大一部分都是家長在做,孩子在看或幫點小忙,并沒有讓小朋友們全身心地參與其中,更不用說開動大腦,展開奇思妙想,啟迪創造力和想象力了,這就使得很多小朋友逐漸被禁錮在特定的思維框架里面。
但如果你家孩子總是樂于參與手工作業,能在過程中有一個主導作用,家長只是在旁提供輔助性工作,你會發現原來孩子們的世界是如此豐富,孩子小小的身體里原來有如此大的能力。
又或者說,你家的孩子對魔方,算盤,積木,繪畫等需要大量手部動作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并且總是能比較好地完成它們,那麼孩子極大可能是一位動手能力強的小朋友,他們的大腦活躍程度也一定是高度活躍的。
【特征三】:沒事總喜歡探索新鮮事物
另外,還有很多小朋友特別喜歡撿樹葉,撿石子,撿瓶子等各種各樣的東西,或者總是用手去摸索各種東西,看到什麼都想摸一摸,對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樣的小朋友也會更加聰明。
這是因為當孩子用手去觸碰和感受事物時,腦部的信息處理量會隨著手部動作的精細化而增加, 進而提升思維的敏銳度,有助于鍛煉孩子大腦發育和能力提升。
所以,隨著孩子手部應用的擴展,孩子接觸到更多的物品,孩子們的大腦也在不斷得到強化和鍛煉,自然也就變得越來越聰明了。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育人要「因材施教」,對于動手能力強的小朋友,家長們要采取適當的鼓勵措施,在一定的原則下激勵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對于喜歡「拆家」的「哈士奇類選手」,我們雖不能無限制地讓孩子「練手」,畢竟大件家電也不是說買就買的,所以我們可以選購一些專門的玩具或者淘一些二手家電等供孩子學習。
除此之外,當我們發現孩子特別喜歡畫畫,魔方或者其他事物時,我們要適當引導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深度參與, 給孩子報正規的興趣班,進一步培養孩子。
在如今社會,創造力是稀缺資源,而對于孩子們來說,創造力和想象力卻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要保護這一天賦,給孩子展示天賦尋找更廣闊的「舞台」。
我相信,每位孩子都有擅長和熱愛的事,只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強加給孩子太多我們認為應該和好的事情,讓孩子逐漸忘記了如何去思考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家長,我們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去自由翱翔,去探索,去破壞,才能去創造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