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沒回家,幾個關系好的同事約好了串門拜年。去李姐家時,她13歲的兒子正在打游戲,看我們進來禮貌的喊了聲「叔叔阿姨好」,便頭也不抬地繼續玩了。
我們幾個同事湊在一起聊天,李姐隔三差五指揮兒子拿點飲料、水果。當李姐第3i指揮兒子去拿點干果時,小孩不耐煩地回復:你自己不會拿嗎?看不見我忙著呢?
瞬間大伙都靜音了,李姐尷尬地笑笑,沖著兒子喊道:回屋玩去,別在這礙事!
孩子氣呼呼地抱著游戲機回屋,并狠狠地將門摔上。李姐尷尬地表示:這孩子這兩年越來越不像話了,以前還能心平氣和地跟人交流,這兩年跟家人關系就像階級敵人一樣。過年這幾天,她跟兒子幾乎天天吵架。
突然想起,4~5年前李姐和兒子的關系可沒這麼糟。記得之前李姐還在群里嘚瑟:兒子和我最親了,連班上的小女生暗戀他,給他寫的信,都會拿給我看。
李姐的老公長期外派,家里就他和兒子兩人,母子倆都視對方為自己最重要的人,但短短幾年這母子倆已經開始針尖對麥芒了。李姐將這一切歸功于「兒大不隨娘」。她說,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心事了。
但我觀察了她和兒子的相處模式,發現其實并非如此:李姐在公司以敢拼敢干出名,她也經常自我調侃,家里老公不在自己活得像個男人。這種環境下李姐對兒子的態度有些強勢,無論是命令兒子拿東西,還是孩子反抗時的訓斥,很顯然這是她的常態。
她忘了那個14歲的孩子已經長大,他更愿意對自己要做的事有掌控感,哪怕那件事只是無聊的打游戲,也不愿頻繁地被人打斷。
經常有人在后台抱怨:我兒子以前特別乖,跟我很親,實在搞不懂為啥長大了卻不懂事了?現在總感覺跟兒子隔著一道檻,他什麼都不跟我說,有時覺得我倆像陌生人!
媽媽們很困擾,以前那個黏著媽媽說東說西的孩子,怎麼突然一夜之間就變得面目可憎了呢?
其實,這是媽媽們沒掌握男孩的正確養育方式。特別是在出生到6歲,6歲到12歲,12歲到成年這3個階段,媽媽們忽視了男孩內心的變化。
男孩通常比女孩更獨立,教育方式自然也不相同。家庭關系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媽媽和兒子關系和睦的家庭,發現那些兒子長大后仍然「跟媽親」的家庭中,通常是媽媽都做到了以下3點:
首先,6歲之前,愛和陪伴是母子關系的基石
《養育男孩》中說道:從出生到6歲,這個年齡段的男孩是屬于母親的。
大量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孩子在6歲之前這個階段,是和父母建立依賴關系的最關鍵時期,尤其低幼齡寶寶(3歲之前),媽媽的哺乳、擁抱、愛撫和親吻都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6歲之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黃金期,若此時媽媽沒有對孩子的正向情感及時滿足,就會奠定孩子一生不安的基礎。
6歲前媽媽的及時反饋,在早期親子關系的建立中無可替代,是男孩的心靈食糧,不可或缺。若在這階段,媽媽由于種種原因缺失了孩子的成長和陪伴,那麼將來無論如何努力,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除此以外,腦科學研究還發現,6歲之前媽媽的正反饋,會促進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發育,邊緣系統正是孩子自控力和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
。這部分發育好的孩子,長大以后更沉著冷靜,也更善于處理親密關系。
前面提到的李姐,在剛生孩子的那幾年,由于工作處于上升期,不得不讓老人將孩子帶回老家。等項目結束,兒子已經3歲了,再接回北京時明顯感覺孩子和自己沒有那麼親了。雖然後來她一直在盡力彌補,但孩子始終不像走之前那麼依戀她。
所以,建議男孩在6歲之前,媽媽一定要在兒子尋求回應時及時給予關注,兒子不安是,請張開雙臂并告訴他‘「媽媽愛你」。
其次,6~12歲,媽媽要支持和肯定兒子
男孩一旦開始上學,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相比女孩而言,他們精力更旺盛,隔三差五冒出一些奇怪的念頭,像個永動機,管也管不住。
這個時期的男孩頑皮、好動、精力無限,分分鐘能讓老母親暴跳如雷,于是
不少媽媽會在這個時期表現出雷霆手段,于是打壓、控制、怒吼就成了家里的常態,母子關系也開始在這個階段慢慢走向僵硬。
心理學認為,6~12歲是男孩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男孩正在感受來自內心世界的召喚,開始嘗試著成為男人。
6歲前,媽媽是男孩的全世界,他們會非常依賴,但6歲之后他們步入小學,見識到了更廣闊的知識,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會逐漸發現,媽媽不是萬能的,老師懂得比媽媽多,和同學玩起來比媽媽有意思。
此時男孩的獨立人格逐漸形成,他們開始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再把父母當作全世界,自然就會和家里的沖突增加。
若此時,媽媽面對分歧,成天的指責、批評,就會給孩子帶來強大挫敗感,讓他覺得「我怎麼什麼都做不好?」,只有媽媽懂得支持和肯定兒子,才會激起他不斷挑戰的底氣。
紀錄片《小小少年》里的殷然,喜歡蟲子到了狂熱的地步。普通媽媽可能會覺得孩子不務正業,整天研究沒用的。但殷然的媽媽從沒有嫌棄或否定過兒子,反而陪兒子一起研究了解蟲子。
媽媽的支持和理解,讓殷然堅持愛好,并對各種蟲子的習性如數家珍,成了同學眼中的小能人。
最后,12歲到成年,媽媽要適時退出,遠遠引領
12歲以后,孩子們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讓男孩子更加渴望「獨立自主」「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
青春期的男孩,思想獨立有主見,情緒容易失控不好管。作家麥家就曾形容青春期的兒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得小心翼翼。
發展心理學認為: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急速發育和心理上的半成熟,導致他們渴望在精神上擺脫父母的羈絆,但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又讓他們格外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媽媽能做的就是適時退出,并遠遠引領。這就要求媽媽不能用批評、打壓、針尖對麥芒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密不透風的管教,會讓男孩越聽越煩,恨不得趕緊逃離現場。
說到底,當男孩進入青春期后,他們更希望別人把自己當作一個男人一樣尊重,權威者的姿態注定贏不了男孩已經進化的心。
所以,心理醫生中村恒子曾建議: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就要從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分離出來。
有人說,青春期男孩就像孫猴子,念緊箍咒不能太頻繁,否則就容易激發猴性。這個時期的孩子比任何階段都更需要自己的空間,所以建議各位媽媽在大方向上引導,具體事情能放手就盡量放手。
你看,男孩的養育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同時期媽媽就得用不同的方法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