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36歲媽媽發了條朋友圈:兒子,對不起!不該把你培養成暖男
2023/04/06

深夜刷手機,看到素來淡定的學姐發了條朋友圈:兒子,對不起,媽媽這輩子做得最錯誤的決定,就是把你培養成了一個暖男。

學姐兒子睿睿今年12歲,算我們朋友圈中公認的「貼心小暖男」。你能想到,一個只有十一、二歲的男孩,記得媽媽的生理期,還會定期提醒媽媽喝熱水嗎?

不僅如此,他還會努力攢錢,給爸媽過結婚紀念日;出門點餐,永遠記得爸媽的口味;幾家聚會,家長只要知道自家孩子跟著睿睿哥哥,就能放心地做自己的事。我們一度非常嫉妒學姐,開玩笑說她養了個「爹系兒子」,學姐也很以兒子為傲。

所以,深夜看到學姐的朋友圈著實嚇了一跳。

把兒子養成「暖男」,是我做過最錯誤的決定

學姐說,睿睿的幾個同學來家里玩,看到了睿睿收藏的一排高達,有幾個甚至已經絕版了。

同學看到后兩眼放光,愛不釋手。那排高達是兒子的心頭好,平時都不讓人碰,只有每周末大掃除時,他才會拿出來擦擦灰。

看同學這麼喜歡,兒子就拿出來給他們把玩。誰知同學要走時,突然提出要買這幾個高達,睿睿不同意。于是,幾個孩子開始游說,甚至承諾給市場價的 1.5倍。最后不知幾個孩子怎麼商量的,高達還是被同學拿走了。

一整晚,兒子都悶悶不樂,問他怎麼了,孩子直說沒事。直到晚上媽媽去他屋子說「晚安」,才發現高達柜子空了好幾個,缺的還都是睿睿最喜歡的那幾個!

孩子這才含著淚問媽媽:媽媽,你不是說要換位思考、體諒他人嗎?為什麼我體諒他人,把高達送給他們后,還是很難過?

看著躲在被子里默默流淚的兒子,學姐說那一刻她心疼得像針扎一樣。她教會了兒子共情、讓兒子有了同理心,但唯獨忘記告訴他何時該遵從本心,何時該勇敢說「不」!

學姐回憶,那幾個被拿走的高達,其中有一個是孩子考進年級前三時爸爸給的獎勵。當時孩子為了拿到這個獎勵,每天凌晨5點半就起床背單詞、古文,晚上11點,還在書桌前整理知識點。爸爸也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托國外朋友從一個二手商店淘回來的。

得到的有多不容易,就有多珍惜。別說孩子心疼了,她一個門外漢想想父子倆的付出,都覺得不舍,更何況兒子!于是才有了半夜那條朋友圈。

培養孩子別一味追求「暖」

不知何時起,「暖男」成了備受追捧的人設。于是一批年輕媽媽,致力于將兒子打造成小暖男。

各類媒體上,都能看憑借「小暖男」人設,吸粉無數的育兒博主。這導致越來越多寶媽誤以為,那些替人考慮的「小暖男」,才是男孩該有的樣子。殊不知,這種雕刻的暖,反而像是一把枷鎖,束縛了孩子的自我與童真。

就像學姐,以前兒子做一些替他人考慮的暖心舉動,學姐都會特別夸張地表達贊美。慢慢地,孩子為了獲取媽媽的贊美,行為越來越暖,但娃真的快樂嗎?學姐現在反思,才驚覺答案大機率是否定的。

心理學家薩提亞將人與人的溝通歸納為3個要素:自己、他人、情境。

我們一味地追求「暖」,會讓孩子將關注點放在「他人」和「情景」上,而這恰好就是「討好型人格」的特點。討好型孩子很容易忽略自己,內在價值感比較低,行為上則過度和善。

這類孩子過分重視他人的眼光和意見,很難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因此,睿睿才會在同學討要高達時忘記考慮自己意愿,反而擔心同學會不會不高興。

除此以外,這類孩子還很容易被「能者多勞」、「樂于助人」、「善良」等類似的話捧殺或道德綁架。容易被一些瑣事纏身,被那些與自己無關的事占用大量時間。

薩提亞認為討好型人格,往往容易成為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或對應情緒的寄居對象。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外表有多溫暖,內心就有多悲涼!

所以,家長真的沒必要追求「暖」,我們所謂的「暖」何嘗不是對孩子的另一種壓榨呢?

如果你有兒子,請將他培養成「紳士」,而不是「暖男」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書中曾說:不管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美麗的還是丑陋的;聰明的還是愚蠢的;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要把每個孩子都當未來的紳士來培養。

深以為然,我們要培養的是一個進退有度的「紳士」,而非只會付出、壓抑自我的「暖男」。

可以教孩子善良,但請教會他尺度

《教父》里有句台詞:「沒有邊界的善良,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還記得電影《素媛》里那個7歲的小女孩嗎?她只是在暴雨天,善良的讓一位大叔在自己的傘下躲雨,卻招致了被強暴且終生攜帶便袋的慘劇。這種善良不要也罷!

很顯然素媛的父母并沒有告訴孩子,一個成年人向小孩求助,本就不合常理,這種時候不僅不需要「善良」,反而還要想辦法遠離。

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我們可以給別人善良、溫暖,但前提是對方值得,有些人沒有被善良對待的資格

教會孩子擔當,但要讓他學會「課題分離」

你發現沒,很多所謂的「小暖男」,其實是特別擅長做一些本不屬于自己負責的事。比如,會幫別人照顧孩子,會討好同學放棄自己玩具的睿睿,他承擔了太多本不屬于自己的責任。

照顧孩子本應是其他叔叔、阿姨的責任,但由于睿睿的「暖」,這種責任最后轉嫁在了睿睿身上;放棄玩具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其實沒有義務考慮別人的想法。這就是家長沒教會孩子「課題分離」。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課題分離」就是分清「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

討好型孩子,就是沒有將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向同學討要玩具本就是對方無理的要求,這是對方的課題,我們沒必要替他買單。此時如何拒絕,才是我們的課題。

只有教會孩子「課題分離」,孩子才會建立邊界意識,在人際交往中才會更有分寸,掌握主動性。

最后,想呼吁各位媽媽,以后不要再一味地追求「暖」了,還孩子一份順其自然吧。

48歲女神徐若瑄9年婚姻夢碎!懷孕歷經「地獄模式」,高齡保胎臥床5月強忍「300針痛苦」,失婚後強勢回歸影壇,喊話:不做「豪門裝飾品」!
2024/01/03
爸爸每天對孩子「說這4句話」,孩子更自信、努力,別小看語言的力量
2023/09/16
成年後不孝順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個特徵」,希望你家一個都沒有
2023/09/16
「條件允許,千萬一定別讓外婆帶娃」,寶媽的3個理由,令人落淚
2023/08/31
孩子變好,從父母戒掉這10種說話語氣開始
2023/07/19
家庭教育最忌諱的事:爸爸缺位,媽媽全方位
2023/07/19
做大格局的媽媽:三不說,三不幫,三不慣
2023/07/19
12歲之前,養兒必養「三氣」,養女必練「三力」
2023/07/19
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很容易把孩子帶壞的10件小事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