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逆反期,從生理角度講,跨度大概在8歲到21歲左右。14歲的孩子,恰好是進入了青春期中期,是孩子性格最叛逆,反抗性最強,自我意識最濃烈的階段。
教育專家冉乃彥說:「14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李玫瑾老師也指出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先學會服軟。
雖然說,孩子的成長是和父母分離的過程,父母應該還給孩子自由和獨立,但是青春期卻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
因為這個時候對于人生的迷茫,對于世界認識的匱乏,讓孩子急需一個傾訴的物件,一個理智的引導者,而父母就必須扮演好這個角色。
抽時間多陪孩子,帶孩子一起旅行,一起運動,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在這個躁動不安的敏感時期,父母在身邊,會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安全感,孩子的情緒更容易穩定,更有利于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為引導教育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
青春期是男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這一時期他們常常表現得對自己想法過分堅持,不太容易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媽媽過度干預他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更是會引起他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親子溝通,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發育。因此,這一時期,媽媽一定不要扮演干預者的角色,而要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
青春期的男孩子是非常需要被別人需要和認可的,在被他人依靠、信賴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獲得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利于他們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因此,媽媽在這一時期偶爾應該勇敢地做個「弱者」。
媽媽平時可以主動讓他幫自己做點事情,像拎重物、修個小電器之類的,在他完成以後還應當有適當的言語肯定,比如媽媽可以說「做的真不錯,這下不用找別人幫忙了」等類似的話,提升孩子的價值感。
鄭淵潔老師在談到家庭教育時,曾說「父母要學會閉上嘴,邁開腿,走出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敏感的青春期,嘮叨只會讓關係越來越糟糕,所以,父母的任何一句話都不如榜樣更有效,去做一個優秀的人,影響孩子。
雖然青春期的孩子會自我膨脹,但同時這也是一個自我懷疑嚴重的階段。
父母在這段時期,要學會少批評,多表揚,少洩氣,多鼓勵的方式。
多對孩子說「我愛你」,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支撐;
多對孩子說「我為你驕傲」,以此來激勵孩子更加向上;
多對孩子說「你能行」,讓孩子看到父母的信任,才能更有勇氣去挑戰艱難險阻。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愛。
Wendy媽有話說:
如果青春期沒有過渡好,一個人的青春期可能會延續到三四十歲,甚至一生。作為父母,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多瞭解孩子,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讓孩子和家庭一同順利地度過這段特殊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