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讓大多數人開始反思教育的本質。
如今有很多知識份子,學歷高也有才華,然而卻只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當然,這僅僅只是個例,大部分人的精神境界與學識還是匹配的,關鍵在於自身品格和價值觀是否正確。
其實,教育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應該是培育品格。
說到這裡,我想起12年前一個感動無數中國人的真實案例,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那個叫劉秀祥的孩子。
劉秀祥1988年出生在貴州一個貧困山村,4歲那年,父親便因病去世了,姐姐不小心走失,哥哥承受不了家庭的巨大壓力離家出走。
接二連三的變故,讓母親經受不住打擊,因此崩潰,患上了間歇性的精神病。
於是,整個家庭的重擔,便扛在了當時僅上小學四年級的劉秀祥肩膀上。
家裡原本還有幾畝地,但母親已經喪失勞動能力,而他年紀又太小,實在無法打理,便以一年500斤稻穀的價格出租,維持生活。為了給母親治病,他就自己上山挖藥賣錢。
即便在這樣勉強維持生計的情況下,劉秀祥也堅持學習。別人也勸過他外出打工,可他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一直沒有放棄努力。
天資聰穎又足夠努力的他,以全縣第三的好成績考上了最好的中學。但窘迫的現實是,他沒錢,根本交不起學費。
之後他多方打聽,聽說縣裡有所民辦中學,只要摸底考成績優秀就可以免學費,於是放棄原有志願,參加考試,最終以第1名的優異成績獲得入學機會。
然而,求學依舊是困難的,離開小山村到縣城生活,他既沒有落腳的房子,也沒有任何收入,還要照顧患病的母親。
於是,他在學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間茅草屋居住,放學和假期就撿廢品,用一周賺的20塊錢左右勉強維持生活。
初中畢業後,劉秀祥又以優異的成績被安龍縣第一中學錄取。但他又要搬家了,然而全部身家只有打暑假工賺來的600元。
見招拆招,劉秀祥以每年200元的價格向當地農戶租了一個豬圈,買來塑膠布把四周封上就安了家。
在學習、做家務、撿垃圾、打零工的同時,他也把媽媽照顧得很好,親自為媽媽洗臉梳頭,儘管環境又髒又差,但媽媽看上去卻乾乾淨淨。
然而,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又過度勞累,劉秀祥只有80斤重的瘦弱身體,最終還是沒有扛住。高考前一周,他病倒了,緊接著就是高考失利。
考上大學改變人生的機會就在眼前卻錯過了,劉秀祥一度陷入崩潰,心灰意冷的他在日記本上看到了這樣一句話:「當你抱怨自己沒鞋穿時,回過頭會發現有的人竟然沒有腳」,於是再次振作起來。
沒有錢,但為了獲得複讀機會,劉秀祥只好苦苦哀求學校,第5次他跪下了,才換來校長同意。
第二年,複讀的劉秀祥考上了臨沂大學,他「千里背著瘋娘上大學」,從貴州趕到山東。
學校和社會瞭解後,被這個孩子的毅力和孝心所感動,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然而,除了學校提供的住處以及勤工儉學的機會,劉秀祥拒絕了社會各界的所有捐助。
上了大學後,勤工儉學的劉秀祥已經能保證自己和母親的基本生活了,還能剩下點錢,但被他全部寄回了老家。
在那裡上初中時,劉秀祥認識了和他家庭情況同樣困難的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寄去的這些錢就是為了幫他們完成學業的。
然而,即將畢業時,其中一個妹妹打電話說:家人讓他結婚,不能再上學了。
這番話讓劉秀祥很受觸動,儘管很多大企業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但他還是決定回家鄉當中學老師。
因為他發現,還有很多人正在經歷自己曾經歷過的事,由於家庭太過貧窮,對學習以及未來感到迷茫和痛苦。
他接手了一個「放羊班」,學生們成績都很差,而且時常因家庭問題無法上課。
然而,劉秀祥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他一個個登門拜訪,用自己的經歷給父母做工作,告訴他們讓孩子讀書有多重要。
班級裡的這47個孩子,都被他重新帶進了課堂,最後都考上了大學,成功走出山村實現夢想。
如今,他成為瞭望謨縣一所中學的副校長,有機會影響更多的孩子。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笑劉秀祥固執犯傻,城裡明明有大好前途,非要回家相當老師,根本賺不了幾個錢。
但對他自己來說,堅持夢想一路走下來,成功渡出自己,很慶倖,接下來更希望渡出更多像他一樣的孩子。
劉秀祥的出身是平凡甚至貧瘠的,但他的人生卻一點都不平凡。他上的大學不算特別出名,也沒有繼續深造,更沒有留學經歷,然而他的精神卻比絕大部分人都純粹。
他知道金錢與幸福感並不是成正比的,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我最初想的是能改變一兩個人就夠了,但後來當了班主任,如果一個班50人,那我就可能改變50人。只要我堅持下去,很多年後我就能改變500、5000人甚至5萬人。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貧窮且處於迷茫中的孩子:人一定要有夢想,努力改變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