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個五臟俱全的「社會體系」,在這里孩子也可能會受到不好對待,比如校園ㄅㄚ凌就是典型的現象。
當孩子受委屈或是被不公平對待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呢?
●三流父母:告訴孩子「沒關系」
過年的時候,幾個老同學相聚,到一家飯店吃飯,當然,老同學們都帶著自己的孩子。
席間,有個老同學的孩子吃飽了,就獨自跑出去玩,結果不一會兒就哭哭啼啼地回來了,一問才知道,孩子在出去的時候,看到幾個孩子在門口玩,于是就和孩子們一起玩。
但是玩著玩著就鬧別扭了,結果自己就被對方給碰了一下,于是孩子就委屈地回來了。
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同學就安慰孩子道「沒關系」,然后,就是一通不痛不癢的「畫餅式」安慰。
我能夠看出,孩子對于家長的做法十分的不滿,自身的委屈并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多出了一種失望。
其實,在孩子受到不好對待的時候,如果家長一味地讓孩子「寬宏大量」,讓孩子去寬容別人,那麼孩子將會感到家長不再「可靠」,以后如果面臨同樣問題的時候,孩子就可能會不再告訴家長,而這樣做的后果是很危險的。
比如孩子遇到問題不再告訴家長,就可能會讓家長無法及時地了解孩子的狀態,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受到更為嚴重的不好行為。
另外,孩子對于父母將會更加地不信任,不利于親子關系的維護,甚至會影響到家長對孩子的家教效果。
同時,孩子很可能會使用自己的方式來應對被不好對待這件事,有些孩子可能會唯唯諾諾地對待,也有些孩子可能會使用ㄅㄠ力回應等,但總體來講,沒有接受到正確引導的孩子,一般是很難采用正確方式來對待被不好對待這件事的。
●二流父母:讓孩子「ㄉㄚ回去」
和小花一起吃飯的時候,小花的孩子吃飽了,就到飯店的兒童區玩去了。但是不一會兒,孩子卻跑回來說,自己被兒童區的幾個孩子給ㄉㄚ了。
而小花聞言立馬就「上頭」了,詳細地詢問了關于孩子被ㄉㄚ的具體情況,在確定是對方的不是之后,小花就讓孩子「ㄉㄚ回去」。而孩子聽到媽媽的話之后,也是「勇敢」地回到兒童區了。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小花有點頭疼,因為孩子回到兒童區之后,雙拳難敵四手,反倒又被別人給教訓了一頓。
其實,讓孩子ㄉㄚ回去雖說是一種比較硬派的做法,但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好的結果:
如小花的孩子一般,想要還回去,卻ㄉㄚ不過人家,反而更受傷。 孩子ㄉㄚ過人家,結果感受到了ㄅㄠ力解決問題的「快感」,從而搖身一變,從受傷的一方變為了施ㄅㄠ者。 孩子還回去的時候沒有注意力度,結果造成了較嚴重的后果,面臨大量的經濟賠償問題等。
所以,簡單地讓孩子ㄉㄚ回去是不太合適的,因為孩子缺乏一定的局勢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無法達到理想的維權結果。
●一流父母: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天天在學校的時候,也遭遇到了校園ㄅㄚ凌的事件。當時天天放學準備回家,結果在教室外被班里的一個「二流子」給攔住了,要走了天天身上的零花錢,于是,天天就妥協了。
因為天天想起媽媽平時的教導:
遇到對方明顯比自己強勢的,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安全,不要逞能,必要時要舍棄自己的財物,找到機會脫離危險。 遇到對方追趕的時候,要注意向老師或周圍其他人求助,避免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遇到勢均力敵的,或是弱勢的,要展現自己的強勢,以強硬的態度對對方,讓對方失去繼續下去的念頭。
而天天這麼做的后果,僅僅是損失了一些零花錢,但是自身的人身安全完全沒有受到傷害,這其實就是一種成功的自我保護行為。
回到家之后,天天就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媽媽,而媽媽聽到孩子被不好對待了,自然是不樂意,在詳細地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之后,就主動找到了老師,向老師反映了這件事,并且要求老師協調對方的家長一起處理這件事情。
天天媽媽這麼做,是有目的的,因為老師一般都是希望息事寧人的,所以要是只向老師反映,那麼老師很可能會簡單地批評一下施ㄅㄠ者。
而這麼做的話,施ㄅㄠ者其實是無法得到有效震懾的,在以后很可能還會對孩子實施報復性的反擊。
但是,要是讓對方的家長也參與處理此事的話,那麼孩子受到的震懾就更強了,畢竟家長可是會天天看著孩子的。
如果說,對方的家長也是一種不講理的狀態,那麼家長完全可以在收集證據之后進行報公安處理,不過一般不建議報公安處理,因為這會對對方造成較大的心理和人身影響,但卻是懲治「熊家庭」的有效辦法。
結語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免不了會遇到各種磕磕碰碰,受欺負也是比較常見的事情。
所以,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正確處理這種事情的方法,以自我保護為中心,以擺脫ㄅㄚ凌為目的,加強孩子的保護自我意識,提高孩子的反ㄅㄚ凌能力,讓孩子擁有「不好惹」的標簽,不再成為施ㄅㄠ者的尋找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