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就開始對各種各樣的事情操碎了心,尤其是孩子上學之後,和很多的小朋友相處,脫離了父母的懷抱,自然會遇到難題。
其中,讓很多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怎麼辦。
寶媽小麗的孩子四歲半了,是小家庭裡唯一的孩子。所以一家人都非常疼寶寶。小麗每天都定了時間去帶孩子出公園就遛彎,公園裡有很多小朋友,小麗就放手讓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玩了。剛開始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但不一會兒就傳來了哭聲。
小麗趕緊趕過去了,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不由分說就開始批評對方的小朋友,小朋友也被嚇哭了。被嚇哭孩子的家長也趕了過來,弄清楚狀況後原來是因為搶玩具而吵鬧起來了。對方家長並沒有詢問誰的對錯,而是道了歉,跟孩子小聲說了幾句就把孩子帶走了。
小麗突然覺得覺得自己態度有些過分,再看看依舊在吵鬧的孩子,又想起孩子在幼稚園裡的表現,老師都不太喜歡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開家長會,老師曾委婉告訴過她孩子在學校裡的情況,比如愛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強佔別人座位,甚至經常動手打別的小朋友等等,孩子的性格是很強勢的,這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思來想去,是不是自己對於孩子的這種現象,教育方式出了問題而做錯了呢?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小孩子之間吵架或者打架,自己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非常重要的,將直接影響到孩子今後人際交往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
你的態度影響孩子的未來
態度一: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記得那天,坐在我隔壁桌的男孩,被媽媽否定指責時,眼神裡透露出來的無助。
我想起有個來訪者跟我說過的話。
小的時候,住在奶奶家,隔壁男生一直欺負她。
父母回鄉下看她的時候,她哭著說,自己經常被欺負。
爸爸聽了卻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之後,隔壁男生的欺負變本加厲了。
因為一點希望也沒有,所以不再求助,而是忍,也只能是忍。
向父母求助還沒用。
多年後,長大的她,在諮詢室哭著說,那種無望感,一直留到現在。
後來回到父母身邊讀中學了,在同學群中,還是很自卑,融不進群體。
「大家都說我孤僻,但是我知道,這只不過是我在保護自己,我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配,不斷地自我否定,也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很多年,我夜裡都會做噩夢,本能地叫。」
對孩子來說,求助換來指責否定時,他們往往會選擇獨自忍受。
當忍受成了常態,霸淩者便有了通行證。
一切傷害也變得理所當然。
態度二:你給我打回去!
那打回去呢?
當孩子被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求他打回去。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製造條件也得上。
看過一個新聞,說孩子被打,家長跑到幼稚園裡動起手來。
我經常在幼稚園裡,看到孩子與同伴產生衝突。
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一旁的媽媽會忍不住出手,替孩子出頭,告訴孩子,打回去。
可是父母要求了,孩子就真的打得回去嗎?
有個媽媽說,兒子總被某個孩子欺負。
她勸告他,一定要打回去。
孩子特別膽小懦弱,她就跑到學校給孩子撐腰,讓孩子當她的面打回去。
孩子居然還是站著不動。
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不打回去?
因為沒有底氣啊。
為什麼?
如果媽媽事事會跑到孩子的前頭,有個動靜就草木皆兵,孩子是永遠無法學會獨立面對挫折的;
如果父母總是打罵孩子,孩子習慣了被指責、被否定,他們自然會錯誤認為被欺負是生活的常態;
一個人內心強大,是需要安全感作支撐的,而安全感來自於依戀關係。如果親子關係糟糕,孩子會很不自信,受到不公,也不敢為自己發聲。
沒有底氣,孩子自然不敢打回去,當聽到「給我打」而自己做不到時,給孩子帶來的,是更大的不自信。
《遊戲力》作者認為,對於受了欺負的孩子,如果情緒還沒有調整好,即使是在家長的要求下打了回去,也不會因此對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我們害怕孩子吃虧,但真正讓孩子不吃虧的前提,是要讓孩子有底氣。
回擊,要先有回擊的力量。
這個力量,不在於拳頭的大小,在於內心力量的大小。
只有當孩子對自身安全和能力有足夠的信心時,反抗才真正有效。
態度三:我懂你,我們在一起。
當豆豆被欺負後,豆豆媽先共情:
「我知道你一定很委屈了,突然被欺負。」
「你當時一定很憤怒吧,打又打不過,跑又跑不掉。」
「你求饒了,這是你當時能做的最好的辦法了」
接著,豆豆媽表達了態度:
我會報警,當你需要幫助時,我會保護你。
豆豆媽傳遞出的資訊是:我理解你當下的狀態,我接納你現在的無力感和哀傷,我接納你現在的痛。同時,我會跟你在一起。
當孩子被接納時,他的神經化學物質就會發生改變,平靜的神經化學物質會取代壓力激素,痛苦會慢慢消散。
真正能讓事情變好的轉機是關係的聯接,是媽媽對這件事的態度。
你被打了,我接受你的無力,我不會逼著你馬上要強大起來,我用愛滋養你。
孩子可以從態度裡感受到自己是不是被愛和被保護的。
這種接納,可以建構他們的安全感,幫助孩子更加堅定。
人生的路很久,我們給孩子留下的安全感,如明燈,哪怕有一天,他們會身處黑暗,也能給孩子照亮前路,留下溫暖。
面對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父母該如何做?
1、先安慰孩子。
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回家哭訴的時候,家長首先做的應該是安慰孩子。嗯,孩子是否身體有哪裡受傷。這個做法會讓孩子感到家裡的父母還是比較關心自己的。
2、問清楚原因和幫孩子一起解決的問題。
安慰孩子之後,要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然後詢問孩子自己的想法,陪孩子一起想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話,孩子既不會依賴父母,而且可以培育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中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獨立處理事情。
3、給孩子信任與愛,告訴孩子媽媽會保護你的。
在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家長應該是給以信任與愛,而不是責駡與否定。這個年齡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勵與支援,在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能夠做到這樣,那麼我相信最後孩子會變得自信與開朗!
家長在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應該考慮清楚什麼反應才能更好的讓孩子接受。既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又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處理事情。漸漸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心理!
Wendy媽有話說:
「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意外會不經意地到來,我們能做的是,讓孩子有底氣,這樣才能對抗,才能盡全力保護自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