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要 講究時機,出現以下三種反應是心理受到傷害了,媽媽別大意
2022/08/18

孩子犯錯誤,家長想要教育孩子,就會批評他,讓他規范自己的行為。雖然批評孩子只是言語上的教育,不會像打孩子那樣直接對孩子的身體上造成傷害,不過接受能力差的孩子或者家長用不恰當的方法教育孩子,都會讓言語的傷害變大。,孩子被批評後,有這3種反應很危險,是心理受到傷害了。

如果你的孩子在被責駡後有這三種反應,那麼請家長注意: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也許要用一輩子來彌補。

01、沉默不語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一種情形:罵得孩子狗血淋頭,自認為什麼道理都講通了,但是收不到任何回應, 孩子連嗯嗯啊啊都懶得,只是沉默。

家長們對此的形容是「罵皮實」了,怎麼罵他都沒反應,是沒皮沒臉了。

當一個孩子被責駡不說話,當然可能陷入內疚情緒中而沉默,但更多的是因為父母的怒吼感到自身的不安全和恐懼。

尤其是在經常體罰孩子的家庭,孩子稍微辯解一句,即被回罵「頂嘴」,家長的火氣一上來,一頓打是少不了的。

長此以往,他們乾脆就沉默了。

雖然滿心不服,但是卻懶得反駁。

這種狀態是很危險的,他們小小的心裡會深埋下一顆顆種子,每一顆種子都是父母的一次傷害。

當傷害積累,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和未來成長造成巨大的影響,直到爆發的一刻,父母才會幡然醒悟。

02、怒氣衝衝

你發現了嗎?在平常時候,好像有些孩子的音量就是比別的孩子要大上很多,就算是平靜地說話,也常常拔高嗓門。

這樣的孩子往往在以「吼叫」來進行批評教育的家庭中長大,他們受不得一點委屈,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就算是自己錯了,也拒絕承認,還大吼大叫,一副怒氣衝衝的樣子。

他們不承認自己錯了也很簡單。因為在他們做對的時候、「好心辦壞事」的時候,家長曾經誤判過,給予了他與行為不相匹配的責駡。

當家長認為孩子所有的語言都是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找藉口,孩子再怎麼解釋也沒有用。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自己的所有行為合理化,產生「都是他們不理解我」

的孤獨感。

更為嚴重的是,這樣的孩子往往社交關係不良,畢竟誰也不願意和一個暴躁的小朋友建立友誼。

繼而產生的各種類型的怪癖:亂發脾氣、喜怒無常、孤僻等等,往前追溯過去,其實都在父母的一念之間。

03、敷衍應付

鐘麗緹和張倫碩參加一檔真人秀綜藝節目的時候,哪怕在鏡頭下也有很多矛盾。

夫妻之間的矛盾不可怕,誰先低頭也無所謂,問題在於張倫碩道歉的方式:「你說的都對,我不說了,我不敢惹你還不行嗎?」

敷衍地認錯,矛盾還是會爆發。

這就跟家長訓孩子的時候一樣,當孩子滿口答應「好好好,我錯了」,卻一臉不屑的時候,誰會不馬上火山爆發?

孩子無法真正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嘴上說著道歉的話,心裡卻對自己遭到的指責不服,很顯然,這也不是父母責駡孩子希望收穫的效果。

仔細一想,孩子的需求很簡單:迅速結束戰鬥,我還有自己的事兒呢。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首先應該反思親子關係是否和睦,如何建立平等的交流關係;

其次思考一下,是不是從前批評孩子的時候,把「成功」都建立在孩子的認錯上?

俗話說「知錯就改」,可沒說「認錯就改」,孩子鑽了個空子,自認為認了錯就算了結,這是家長從前就沒有教授道理的表現。

Wendy媽有話說:

教育孩子時,許多家長有這樣的疑惑:

孩子犯錯就該批評,可怎麼批評,孩子才能聽進去、才能接受並改正呢?

今天這篇文章,給各位家長分享6個正確批評孩子的小技巧,趕緊往下看吧!

1、批評前先聽孩子解釋

不知道身為家長的你們,小時候有沒有被爸媽誤會過?

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看到孩子犯錯就劈頭蓋臉一頓批評。

然而,有時孩子犯錯並不是有意為之:

可能是不懂做,可能是能力不足,可能是疏忽了,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

先聽聽孩子對自身行為的解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先瞭解孩子的情況和想法,才能讓批評教育更有針對性。

只有不放過錯誤、不誤傷孩子,家長對孩子的批評才能真正起作用。

2、批評要做到就事論事

不少家長批評孩子時,喜歡有的沒的嘮叨上大半天。

結果,孩子對待錯誤也從羞愧變成了麻木。

其實,與其說個沒完,就事論事往往更能使孩子聽教。

如果翻舊賬或小題大做,孩子無法抓住批評的重點,還可能會反感抵觸。

正確的批評方式,應該是就孩子當下犯的錯誤進行客觀評價。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他們哪些行為是錯的,為什麼錯,以及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把注意力集中於當前的錯誤,才能以更為積極的態度糾錯改正。

3、批評要保持前後一致

面對同樣的錯誤,家長要保持態度一致。

如果這次指正批評,下次得過且過,只會讓孩子頭腦混亂、是非不分。

所以,千萬不能因為手頭忙、沒時間而忽略對孩子的指正。

同樣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和老人要提前通氣,爭取做到立場一致。

如果一方批評另一方護短,孩子很可能會養成隱瞞、犯錯找救兵的壞毛病。

此外,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切不可嘴上說一套,實際做一套。

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道理、改正錯誤,並參照家長的示范去做好。

4、批評要保護孩子自尊

孩子雖小,但他們也是要面子、重自尊的。

家長要明確的是,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改正錯誤,而不是讓他們感到羞辱。

因此,家長不應再在公共場所,或當著親友、孩子同學的面批評孩子。

批評孩子不僅要注意場合,還必須注意時間段和語調。

家長不宜在吃飯時、睡覺前開展批評教育,避免影響孩子的食欲和睡眠。

此外,家長在批評時要儘量控制語調,過高則會給孩子帶來恐慌感。

心理研究表明,低聲批評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孩子也更留意傾聽話的內容。

48歲女神徐若瑄9年婚姻夢碎!懷孕歷經「地獄模式」,高齡保胎臥床5月強忍「300針痛苦」,失婚後強勢回歸影壇,喊話:不做「豪門裝飾品」!
2024/01/03
爸爸每天對孩子「說這4句話」,孩子更自信、努力,別小看語言的力量
2023/09/16
成年後不孝順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個特徵」,希望你家一個都沒有
2023/09/16
「條件允許,千萬一定別讓外婆帶娃」,寶媽的3個理由,令人落淚
2023/08/31
孩子變好,從父母戒掉這10種說話語氣開始
2023/07/19
家庭教育最忌諱的事:爸爸缺位,媽媽全方位
2023/07/19
做大格局的媽媽:三不說,三不幫,三不慣
2023/07/19
12歲之前,養兒必養「三氣」,養女必練「三力」
2023/07/19
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很容易把孩子帶壞的10件小事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