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表明:18歲后容易「成功」的孩子,父母大多都有共同點
2023/05/04

正如泰曼約翰遜所說:「成功的家教才能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只能造就失敗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終身的老師,從小到大,不管他們接受怎樣的學校教育,都離不開父母的指引和熏陶。

父母的一言一行將會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求知欲望,世界觀念等。原生家庭本就優秀的孩子,將來只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而那些父母只會爭吵,貪圖玩樂的孩子,需要用一生來治愈自己。

哈佛大學曾經對「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進行了研究。

這項研究已經持續了78年,花費超過2000萬美元,這便是著名的格蘭特研究

故事從1938年開始。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的阿列 ·博克教授覺得,整個研究界都在關心 「人為什麼會生病/失敗/潦倒」 ,怎麼沒有人研究下「人怎樣才能健康?成功? 幸福 」?

博克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打算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關注他們的高低轉折,記錄他們的狀態境遇,點滴不漏,即時記錄,最終將他們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 ——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研究結果發現,長大后容易獲得成功的孩子,父母都有優秀的共同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素質,高要求

古人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有資格要求別人。優秀的家長便是如此,他們對孩子提要求之前,從來不會對自己心軟。這些家長文化水平高,同時具有很高的素質,價值觀很正確。

也唯有如此,才能教育出積極向上,表現優異的孩子。身為父母如果只知道給孩子提要求,而對自己十分放松,那麼孩子也會對此感到不服氣,

自然不會聽從指令。再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高素質的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在無形當中激勵他們。

第二:有明確的目標

康德曾說:「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如同沒有羅盤的航行」。一個人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披荊斬棘,到達勝利的彼岸。父母作為目標明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熏陶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這樣才有意義。

第三:腳踏實地,艱苦奮斗

言行一致才能走向成功,只會說大話,從不實干的人,永遠碌碌無為。一個腳踏實地的父母,便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孩子有夢想就要付出努力去實現它,不能當一個空想家。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天才,那些成為天才的人,都是艱苦奮斗,勤奮不息的人。

第四: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豐富自我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日新月異,想要不被淘汰,就應該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以適應它。

任何時候,學習都不應該被放下,哪怕是早已功成名就。作為家長,如果能夠保持閱讀的好習慣,孩子們看在眼中,自然會學在心里。

孔子有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連被世界公認的教育學家都在不斷地學習,我們又有什麼理由甘于現狀呢?父母熱愛學習,不斷進取,孩子定然會在無形當中獲得求知的欲望,養成良好的習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絕非是一朝一夕能夠成功的,如果我們不具備這些特點,也千萬不要緊張,因為只要有一顆想改變的心,什麼時候都不晚。育兒的過程也是重新塑造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不妨和孩子一起進步吧。

首先,共同讀書,探索問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籍的力量是偉大的更是無窮的,任何事情我們都能夠在書中尋找到答案,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將玩手機,玩游戲的時間分給讀書,分給孩子,那麼我們將會收獲一個更加完美的人生,更加幸福的家庭。

其次,制定目標,一起進步

父母和孩子雖然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但我們各有各的目標。不妨在生活的閑暇之余交流一下,彼此制定一個可行的目標,有期望,便有未來。一家人共同上戰場總比一個人單槍匹馬容易的多不是嗎?

最后,享受生活,相互鼓勵

盡管是成年人我們也有內心脆弱的一面,其實當與孩子打開心扉,完全不用刻意偽裝。適當的告訴孩子自己的壓力,還能提前為他們打好預防針,給他們培養責任意識,何樂而不為也。

一家人就是應該相互鼓勵,而不是彼此否定。

48歲女神徐若瑄9年婚姻夢碎!懷孕歷經「地獄模式」,高齡保胎臥床5月強忍「300針痛苦」,失婚後強勢回歸影壇,喊話:不做「豪門裝飾品」!
2024/01/03
爸爸每天對孩子「說這4句話」,孩子更自信、努力,別小看語言的力量
2023/09/16
成年後不孝順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個特徵」,希望你家一個都沒有
2023/09/16
「條件允許,千萬一定別讓外婆帶娃」,寶媽的3個理由,令人落淚
2023/08/31
孩子變好,從父母戒掉這10種說話語氣開始
2023/07/19
家庭教育最忌諱的事:爸爸缺位,媽媽全方位
2023/07/19
做大格局的媽媽:三不說,三不幫,三不慣
2023/07/19
12歲之前,養兒必養「三氣」,養女必練「三力」
2023/07/19
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很容易把孩子帶壞的10件小事
2023/07/19